作者:重庆汇爱 时间:
2021年11月27日上午,重庆汇爱在美丽的小城璧山举办了第二次家长沙龙。
本轮沙龙为系列活动,按计划隔周六进行,共计5次。唯品会的唯爱心-融合中国成就阿甘梦趾印计划”和“湖南鼎翰公益向日葵行动3”提供资金支持。期望通过为心智障碍者家长提供长期持续的支持,分享实务和心理变化的经验赋能和赋权家长,从家长自我成长活动和生活喘息活动两个维度,提升家长的照料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同时让家长之间的同伴支持与互助,增加生活自信心。促进家长在自我成长中成为心智障碍者**的协助者、支持者和倡导协作者。
讲师简介
本次活动再次荣幸的邀请到了家庭教育专家——唐国愉,带领家长做本次家长沙龙。
唐老师分享了她十几年来在儿童生理及心理发展、儿童评估、家庭教育等方面的知识与经验。结合案例分析,生动的演绎,帮助家长理解,如何找到所谓的孩子问题的切入点,帮助孩子走出所谓的问题状态,指导并协助家长,建立了培养孩子身心健康的信心。
家长沙龙主要内容
本次沙龙主要从以下4点展开:
1.情绪对孩子的危害
2.愤怒背后的原因
3.如何正确的疏导情绪
4.如何与孩子建立起良好的关系并且正确的沟通
情绪对孩子的危害
唐老师在沙龙中告诉我们,家庭关系决定着孩子与外界的相处模式。
如果家长们在家里经常对孩子打骂,施加了超出他本身可以承受的压力,那么孩子就容易出现喜欢攻击他人和被别人攻击时不会反抗的情况。
对于自主意识比较强的孩子来说,因为在家里经常受到大人的控制,遭到打骂和责怪,那么等孩子长大以后,这样的模式也会刻印在他的心底深处,让他错误的以为,打骂和责怪他人是一种有效的控制他人的方式,从而导致拥有暴力倾向。
而对于自主意识比较弱的孩子来说,长期的责怪和谩骂,会让孩子陷入深深的自责,长期以往会开始自卑,觉得自己没有存在的意义和价值,然后渐渐开始厌恶自己,严重的甚至会导致自我封闭或者致残。
这也是为什么有的孩子在校园里容易被欺负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家里长期受到压迫和控制,即便做出反抗也无法改变现状,所以导致孩子到了外界,也不敢对外界做出反抗反应。
因此,家长**要学会控制和疏导自己情绪,尽量给孩子营造出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及时的引导和教育孩子,要学会保护好自己。教会他们不主动去招惹和挑衅别人,但是当别人来伤害自己的时候,也应该做出正确的反抗。
愤怒背后的原因
在认识了情绪对孩子的危害后,我们要学会控制和疏导自己的情绪。想要正确的控制和疏导情绪,我们必须找出产生情绪的原因。
唐老师总结了以下4点:
1.孩子特殊的羞耻感
2.无法给孩子创造更好条件的羞愧感
3.担心事情变得更糟的焦虑感和恐惧感
4.对生活看不到希望的无能为力感
唐老师指出,大多数特殊孩子的家长,容易把孩子“特殊”的这件事情放大化,潜意识里总拿别的孩子和自己的孩子进行比较,总觉得自己在其它人面前抬不起头,感觉到羞愧。
再加上工作的压力,家庭的压力以及社会各界的压力的累积,渐渐的这种羞愧就会变成对孩子的不满。以至于孩子做错很小的事情,也会对孩子大声的呵斥苛责。
例如当自己带着孩子在外面散步的时候,看到那些正常的孩子难免会心生羡慕,感觉所有人的视线都聚焦在自己的身上,抬不起头。而这个时候自己孩子又突然做出一些奇怪的举动的话,难免会大声呵斥。
因此我们知道,愤怒只是表面情绪,而真正诱导我们发怒的其实往往是因为羞耻感、羞愧感、恐惧感和无力感。而情绪的疏导则需要从这四个情绪出发。
如何正确的疏导情绪
唐老师指出,情绪的控制和疏导是宜疏不宜堵。如果只是一味的积压和控制自己的情绪而不进行疏导的话,人就会像高压锅一样,累积的情绪会不断的溢出,等到忍无可忍的时候,终究会爆发出更大的伤害。
因此,当我们想要发脾气的时候,可以尝试先深呼吸,调节自己的气息和心跳的情绪,不要让情绪冲昏了我们头脑,然后再理智的去分析自己为什么会发脾气,去仔细想想是因为什么导致情绪的发生,为什么会这样,当下怎么解决。这样你的专注点就在事情本身身上,而不是情绪上了。
唐老师举例,当自己提醒自己老公出门拿伞的时候,自己老公不但不领情,反而还反怼她“带不带伞关她屁事”。她感觉情绪上头准备开怼的时候,首先深呼吸冷静下来,调节好自己的呼吸。然后思考自己为什么生气?她发现自己生气是因为自己好心提醒自己老公带伞,但是他不但不领情,反而还凶自己。那为什么老公会不领情呢?原来是因为自己一个人在做家务,难免心生怨气,所以在提醒他老公带伞的时候语气**不友好,因此她老公才回怼回来。然后唐老师对他的老公改口说“小心点哦,外面下雨了,记得带把伞”。他老公也就很听话的拿了伞出门了。
由此,可见人与人之间的交流90%都是情绪,只有10%才是话语本身。通过这个例子大家也就知道,说话的情绪是有多重要了。
如何与孩子正确的沟通
在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情绪对于沟通有多重要,而特殊孩子其实对于情绪更为敏感,因此我们在跟特殊孩子沟通的时候更应该主要自己说话时的语气。
因此,家长需要从根本上消除自己的羞耻感、羞愧感、恐惧感和无力感,学会正确的面对孩子。
那怎么做呢?
1.正确看待孩子的特殊,不要将孩子的特殊放大化,从而磨灭了孩子其它的可能性。家长应该深刻意识到,孩子的特殊是因为他们无法轻易的做到许多普通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但是他们同样可以通过训练来做到,很多普通孩子无法做到的事情。(要正确的引导孩子的兴趣)
2.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朋友看待,一起共同进步,共同承担。这样不仅会消除家长对孩子的压迫感,也会让孩子拥有责任感和担当。平级的交流,也会让孩子更愿意听取家长的建议。
3.让孩子感觉到家长的关心和陪伴,而不是控制和指责。例如当孩子打碎鸡蛋时,可以让孩子先玩摔碎的鸡蛋,然后引导他自己清理,告诉他做错事情的后果,需要自己来承担,同时也要提醒孩子要小心不要伤到自己。
4.适当的跟孩子一起运动,也可以抒发情绪。
5.放手让孩子多做力所能及的事情。力所能及的家务可以让孩子的认知能力得到锻炼,更好的融入社会。
6.及时的给予孩子表扬,给予孩子价值感和认同感。
7.不要带有情绪的去批判孩子的行为,要学会换一个角度看到孩子的闪光点。
8.比起大声怒斥,蹲下身体看着孩子的眼睛说话,会让他更能够把你的话放在心上。
9.当平和的交流无法让孩子听从你的指示时,应该适当的向孩子透露出自己的底线。(例如在公园里玩耍,说好5分钟就只玩5分钟。5分钟一到孩子还不愿离开,家长就应该独自离去躲在暗中观察保护孩子,家长消失在孩子的视野内,会让孩子意识到事情的严重性的同时,也知道家长的底线在哪里)
**,唐国愉老师提醒大家,当大家学会这套方法和控制梳理情绪的办法以后,**要抱着改变自我的心态去做,而不是抱着改变孩子的心态去做。因为孩子的心思很敏感和细腻,他们能够感受到大人突入起来的转变带有强烈的目的性。这样反而会适得其反。加重孩子的逆反心理。
我和志愿者的手工时光
家长们在跟唐国愉老师学习情绪的自我调节和控制的时候,志愿者也带领着孩子们去到CBD学习陶艺制作,渡过了欢快有趣的一天。
孩子们围坐一团,将自己手中的陶土揉捏成自己脑海中想象的样子,好不热闹。
活动日记
参与本次活动的家长还分享出了孩子参加本次活动的日记。并表示下次还会跟孩子一起参加。
部分图文转载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如内容中如涉及加盟,投资请注意风险,并谨慎决策